剃头的,为何宝坻人多?郭荣启的相声里曾有“宝坻县,剃头的多”这样的包袱。大清朝时候不用说了,剃头匠几乎被京东宝坻人包圆了。即使民国时期,京津冀及东北等地从事剃头(理发)的老师傅,也多为宝坻人,以至于“剃头挑子出宝坻”成了一句尽人皆知的流行“口号”了。
中国三百六十行,哪个行当最出名?
有人要说是剃头师傅,您还别不服。论知名度,剃头匠知名度比一般行业的人都要高;论技术,“虽是毫末技术,却是顶上功夫”,昔日剃头师傅的十六门手艺按现在说,随便拿出一两样来都够养家糊口的;论影响力,过去剃头的属于官差,敕封“待诏”,这就难怪老金先生(金岳霖)当年总爱说这句“与其做官,不如开剃头店”。
郭荣启的相声里曾有“宝坻县,剃头的多”这样的包袱。大清朝时候不用说了,剃头匠几乎被京东宝坻人包圆了。即使民国时期,京津冀及东北等地从事剃头(理发)的老师傅,也多为宝坻人,以至于“剃头挑子出宝坻”成了一句尽人皆知的流行“口号”了。
剃头的,何以宝坻人多?
据1919年林传甲著的《大中华京兆地理志》记宝坻剃头业:“县东人民多整容业,在京者俗名剃头棚,今称为理发馆,东三省各县,无不有宝坻人操理发业者,虽为毫末小技,却是顶上工夫。吾国殖民海外,赖三刀为业,即剃刀及厨刀、裁缝剪刀也。”
一般人认为“理发”源于清代的“留发不留头,留头不留发”,也就是说由顺治皇帝颁布剃头令后,中国始有剃头业。这样说,也对也不对。其实,“理发”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,有时也称“净发”。宋代即有“净发社”,《永乐大典》还专门保留了一份“净发须知”的文献,直至清代在剃头业依然流传。“剃发”即以前的理发,只是梳梳头、刮刮脸、剪剪胡须而已,明代称“篦头”。至于清代以前的理发师,则称“刀镊工”、“镊者”、“镊工”、“篦头匠”等。
到了清代,一道剃发令改变了中国全体男性的传统发式,剃发梳辫下垂的“金钱鼠尾”乃成为国家定式。别小看了剃头这个行当,当年剃头的师傅可是有官称大号的,称为“待诏”,又称“三旗兵役”,满语为“取三”。“剃头的”则是民间的俗称。后来,官号没了,只剩下了“剃头的”这个俗名,让很多人误以为剃头匠跟修鞋的、打铁的、磨剪子抢菜刀的一样都是普通的民间营生。
明清改朝换代之际,剃发成为令朝野侧目的头等大事。其实,吴三桂在山海关迎接清兵入关时,即已命令全军剃发留辫。清兵进入北京城后,曾号召全国“剃发归顺者,地方官各升一级,民免迁徙”,已经将剃发上升到“国策”的高度。后来,剃发令一度因阻力较大取消。顺治二年的6月15日,君临天下的福临颁布了一道骇人听闻的“剃发令”:京城内外,限十日内;各省自诏令到达之日算起,也限十日之内,官军民一律剃发,违令者、逃避者,斩。后来,因剃头令引发的政治动荡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。
罕见90年前宝坻剃头师傅剃头影像资料 http://www.bdi8.com/thread-23158-1-1.html
版权所有:《【宝坻故事】》 => 《剃头的,何以宝坻人多?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baodi.cx/gushi/104.html
除非注明,文章均为 《【宝坻故事】》 原创,欢迎转载!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,谢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