宝坻李半朝墓地被毁始末
  • 首页 > 宝坻故事
  • 作者:宝坻故事
  • 2018年2月1日 19:34 星期四
  • 浏览:5633 次
  • 字号:    
  • 评论:0 条   编辑
  • 时间:2018-2-1 19:34   浏览:5633  

    “文革”前,在今天津市宝坻区林亭口镇东凤窝村南200米,有一块占地80亩的清代至民国年间的墓地,内有坟墓70多座。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是那2座红坟、9座白坟。这就是清代宝坻县最为著名的家族——林亭口镇李家的墓地。李家因在朝为官者众多,在民间被称为“李半朝”。

    360截图20180201194108208.jpg
    出生于1925年的杜凤山,是“李半朝”墓地守墓人的后代,他的祖父杜桂林、父亲杜春都曾为李家守墓。因家贫,杜桂林、杜春长期居住在“李半朝”家祠堂里。据杜凤山讲,那两座红坟,一座是李菡的,一座是“老祖”的,“老祖”就是李菡的父亲李光先。据《宝坻文史集萃》《宝坻话古今》等史料记载,李光先1789年中举,担任过工部郎中、江西赣州知府等职,是“李半朝”家族中“中举第一人”。其子李菡生于1796年,卒于1863年,字滋园,谥号文恪,历经嘉庆、道光、咸丰、同治四朝,为官四十余年,其中最高官职当到工部尚书,是“李半朝”家族中官职最高、名声最大的代表性人物。他多年在朝为官,但也当过“督安徽学政”这样的地方官。李菡父辈兄弟四人,他父亲李光先行二,另有伯父李光前、三叔李光里、四叔李光庭。李菡同辈堂兄弟22人(一爷之孙),分别名蓉、荫、藩、菡、莼、莊、芗、葆、著、護、芷、蔚、藻、萼、棻、慕、敬、俊、若、茵、茳、葳。其中同父兄弟6人,除李菡埋入红坟外,其他五兄弟均埋入白坟。另有4座白坟也为李氏家族所有,但墓主为李菡的远房本家。
    在中国北方,坟头一般是由黄土或黑土堆成的。那么李家墓地中的红坟、白坟又是怎么来的呢?
    来,清朝实行易地做官,就是官员不能在自己的老家做官,要到外地去。这样,林亭口李家的人大多被派到湖北、江西等南方省份任职。南方有两种土是宝坻所没有的。一种是红壤,它铁铝含量高,酸性强,显红色。一种是高岭土,又名观音土。是一种含铝的硅酸盐矿物,呈白色软泥状,颗粒细腻,状似面粉。其化学成分相当稳定,被誉为“万能石”,为制造瓷器和陶器的主要原料。(另外,云南元谋的亚凝土也是白色的。)到南方做官的李家人,或许是出于对南方土地的留恋,或许是出于标新立异、彰显自己身份地位的需要,让人在他们死后,从南方运来红壤或高岭土来填自己的坟。也可能是他们自己从南方运来这两种特殊的土,来填自己长辈的坟。于是,李家墓地就出现了红坟、白坟的奇观。
    据东凤窝村民回忆,墓地中还有一座墓带有碑楼,那是李菡的祖父李伟的墓。
    墓地北靠箭杆河支流——二道河,村民也叫它“小河子”。当年河两岸和墓地中芦苇丛生,杨树、柳树、杜梨树蓊蓊郁郁。有多位村民在墓地看见过碗口粗细、长有公鸡样红冠子的大蛇,还有的看见这大蛇在二道河中兴风作浪。这倒跟村子的原名“毒虫窝”非常契合,现名“东凤窝”是民国年间赴津经营凤翔号鞋帽店的村人张兆凤所改。
    村民们还说,“闹日本”时期,有“南蛮子”盗过李菡的墓。
    1966年6月1日,人民日报发表社论——《横扫一切牛鬼蛇神》,提出“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、旧文化、旧风俗、旧习惯”的口号;后来文革《十六条》又明确规定“破四旧”、“立四新”是文革的重要目标。
    8月18日,毛泽东在天安门接见红卫兵之后,首都北京的红卫兵开始走上街头“破四旧”。一时间,街道、老字号商店、学校被改成“反修路”、“东风商店”、 “红卫战校”等革命名称,学者、作家、艺术家、科学家等被诬为“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”受到批斗。
    各地造反派竞相效仿、变本加厉:冲击寺院,砸毁古迹,捣毁神佛塑像、牌坊石碑,查抄、焚烧藏书、名家字画,焚烧戏装、道具,禁止信徒宗教生活,强迫僧尼还俗……甚至连老人的胡子都当成四旧来革除。各地众多名人古墓被毁的消息纷至沓来:
    炎帝陵被挖,仓颉墓遭刨,孔子墓被铲,王羲之墓被毁;合肥人代代保护、年年祭扫的“包青天”墓,毁于一旦;岳飞坟被刨了个底朝天;明神宗万历皇帝及后妃的遗骸被从北京定陵刨出,着龙袍的骷髅被吊在树上曝尸,然后和皇后骨骸一同焚毁;明代名臣海瑞的坟被砸掉,一代清官的遗骨被挖出游街示众;《聊斋志异》作者蒲松龄的坟被掘开,尸体被捣毁;清官张之洞的墓里一点珍宝都没有,红卫兵将张氏夫妇尚未腐烂的尸体吊在树上一个多月,后人不敢收尸,以致被狗吃掉;清末章太炎、徐锡麟、秋瑾,甚至“杨乃武与小白菜”冤案中的杨乃武的墓,都在“横扫一切牛鬼蛇神”的口号声中灰飞烟灭。
    在宝坻的“破四旧”运动中,县城中央的辽代石经幢被砸毁。烧角村(今属潮阳街道)民国时期宝坻最著名的历史人物张连生及其亲属的墓被毁,尸体被刨出曝尸。广林木村(今属潮阳街道)“二进士”的墓被毁。在这种形势下,位于林亭口镇东凤窝村的“李半朝”墓地自然是在劫难逃。时任大队民兵连指导员的张志文回忆说:“我跟着去林亭口公社开过会。公社领导说,你们刨不刨?不刨,就派外庄人去刨。于是村革委会一商量就开始刨坟。刨坟的那三四十人,都是大队指派的,由大队给记工分。刨坟大多是在白天进行,只有一次是在晚上。”
    毁墓经过和“成果”
    大规模的毁墓从1966年夏末秋初开始,到1967年夏天结束。当时,大队党支部书记苏宝军“靠边站”了。大队革委会主任陈振英、副主任杜长泰领导了毁墓。前期,由大队组织三十多名男劳力集中刨坟、开棺、取宝,宝物由专人提着水桶收集,重点是那2座红坟、9座白坟。后期,村里的两个生产小队也派男劳力去刨坟,获取木材等。邻村张庄子的造反派不甘落后,也刨了一座坟,获得一个扳指、俩锡壶。村民张兆民说,其中的扳指被东凤窝大队要回来了。
    说是刨坟,实际上有许多坟又高大又坚固,靠一般的农具是刨不动的。于是先动用链轨式拖拉机,拽歪后再用人力来刨。
    坟墓中没有使用粘土砖,而是用三合土(原料为米汤、石灰、土)制成的坯。后来,村里用这种坯建了许多猪圈。村民杜云生说,当时村里100多户人家,每家都用棺材板做了一扇后风门。棺材中的布料和棉花完好如初,有人还用布料做小褂穿呢!
    据刨坟亲历者张兆民等村民说,红坟、白坟里只有翠玉,没有金银。那些品级比较低的墓主周围才放金银。从坟中取出的宝物主要有鼻烟壶、扳指、烟袋嘴、朝珠、翡翠套三环(女人用的“兜肚”链)、琥珀等。有的珠子一见太阳光就裂了、碎了,有的则完好无损。(据了解,裂的是从河蚌中取出的珍珠;不裂的是玉石。)
    村里派杜凤奎、陈永珍两位老贫农到北京卖宝,鼻烟壶、扳指等都顺利卖掉,珠子剩回来有一提包,放在村里一辆闲置的水车里。宝物总共卖了7000多块钱。其中有一挂朝珠(应为108颗珠子组成,村里的丢了4颗,只剩104颗),到北京只卖了8块钱。多年后,有一名古董商到村里寻找朝珠配套用,声称一颗就给8块钱,让全村人唏嘘不已!
    村里用这7000多块钱买了一匹骡子、一匹马、一辆胶皮轱辘大车。其他钱都用在1968年的“办电入户”购买机器、电料上了。(注:该村已于1964年“办电入村”)
    一年后,“李半朝”墓地被刨得千疮百孔。但故事并没有完。1970年,林亭口二中在张庄子(东凤窝西边邻村)建校。一开始只有一排教室四个班的学生,共100多人。为了“破四旧”,1971年前后,“一把手”(相当于“校长”)龚凤珍、“二把手”(相当于副校长)侯德昆带着学生分批用钢镐、铁锤、擂铁楔等工具刨开坟墓六七座,获得大量纯柏木棺材板,为学校第二排教室做了窗户和门。后来,东凤窝村在墓地遗址上建了一个饲养场,生产队的牛马驴骡集中在这里喂养。有一天,人们发现,当车马从饲养场大门口经过时,地面总会有“咚咚”的空响。挖开一看,是两座坟,但什么宝物也没有,很令人失望。
    亲历者所见
    中农出身的张兆民那年27岁,以力气大闻名全村。当时,本无资格去刨坟的他正在附近割苇子。刨坟的造反派杜长海喊他过去帮忙。他和大伙先打开一层椁盖,又打开一层棺盖,棺盖下是紫盖(一层木板儿),紫盖下是一块盖尸布,上面绣着一只美丽的凤凰。掀开盖尸布,一具青年女尸栩栩如生。尸体穿的是单衣,但旁边的棉衣和棉花还像当初放进去时一样——非常新!
    人们用铙钩、三齿子、木锨等工具将女尸搭上来,扒掉衣服,取下雕龙白玉镯一只、绿色翡翠镯一只、簪子一只。身上的珠子噼啪作响,碎了一地。女尸美貌无双,皮肤富有弹性。造反派猜想阴部一定会有宝珠,就去掏,结果一无所获。造反派还用木锨给女尸剃头,暴行令人发指。
    村民张贵当年30岁,他看到了另一座坟被刨开后的景象。他跑去看时,棺材盖已被打开,棺材里是液体,液体中漂着一具“尸体”,边上的人正看着这“尸体”发愣。张贵用坑边的火钩子叨住“尸体”一拧,衣服里的骨头架子就散了。原来鼓胀的衣服也一下子变瘪。——显然,由于时间太久,衣服里只剩下一具骷髅了。
    白坟遗迹
    “李半朝”墓地被毁时,李家还有后人住在林亭口。一位叫李有年,字写得好,学问大,人称“李老师”,女儿李司存现住宝坻。一位叫李司代,是李有年的侄女,嫁给林亭口九村陈姓地主的后代。李司代能歌善舞,是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骨干。她表现积极,“文革”中甚至跟地主家庭出身的丈夫断绝关系。“文革”后到外地寻夫并恢复关系。还有一位叫李杰奎,“文革”期间被从天津遣送回乡,受村里管制。另外,林亭口供销社一位姓安的女售货员,人称“小安子”的,也是李家的儿媳妇。据多位老人讲,现林亭口镇政府办公楼东侧的民房就是原来的李宅。东凤窝村支书杜云昆说:“李子健是‘李半朝’的后人,现住北京。李家在香港、美国都有后人。”
    “李半朝”墓地原址,如今长满了玉米、大葱、黄豆等农作物。村支书杜云昆指着离二道河桥只有十米远的几间房说:“李菡的那座红坟就在这个位置!可惜一点痕迹都没留下!”从李菡红坟旧址向东,沿着二道河南岸走了大约一百米,在一块葱田的东南角,有一个高出地面五十厘米左右的土丘,上面种满了黄豆,这就是“李半朝”墓地唯一的遗迹——白坟遗迹!扒开绿黝黝的黄豆秧,从土丘上还能找到灰白色的三合土土块呢。
    村民杜云生指着墓地旁边的一个村子说:“那就是小靳庄!当年江青来时,她的警卫营就住在我们村。江青想当女皇,因此特别喜欢‘东凤窝’这个村名,还想把东凤窝也弄成她的‘点儿’呢!”
    村会计陈义树说:“清朝时,老李家从我们村搬到林亭口和苏庄子,但坟地没动。坟地挨着我们村,带来许多不便。原来二道河上的桥是李家所修,故意修得很窄。我们村里死人下葬也得过这座桥。但每次过桥都得落杠!据老人讲,在桥北不远处,李家人还埋了一块三角形的石头,据说是个镇物,让村里30多岁的年轻人早死,防止东凤窝人丁兴旺。另外,二道河里的鱼只许守墓人逮,河边及墓地里的芦苇只许守墓人割。”
    村里别的老人还说:“挨着‘李半朝’墓地,还得闻尸体的味。有好多棺材不是马上下葬,而是放在祠堂里丘着,多时达到30多口。虽然墓地在村外,但祠堂就在村子中间。尽管那些棺材用泥包着,但味道还是能传出来。”
    村民杜云俊在墓地被毁时23岁,从廊坊某中专学校毕业,现已从镇政府退休。他跟笔者谈的一席话,条理清晰,感慨良多:
    一、“李半朝”墓地中的坟有防腐措施,但无防盗设施。刨坟者所看到的棺材中的液体肯定不是水,而是防腐剂。如果有防盗设施的话,造反派知难而退,说不定古迹还能保存下来。
    二、刨坟掘墓在历朝历代都是大逆不道的,是诛连九族的罪!如果不是在“文革”的政治运动中,不是在“破四旧”的历史风暴中的话,村中无论是造反派头头,还是老实巴脚的农民,都不会去干那种缺德事!
    三、村里从刨坟掘墓中获取的利益微乎其微,从历史的发展来看,得不偿失!
    四、毁坏“李半朝”墓地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。一是国家财物的损失。李菡是朝廷重臣,他的妻子卢夫人是一品夫人。皇上很可能赐给他们一些宝物,这些宝物也很可能殉葬。可是墓中没有发现。当时村中成麻袋地卖珠子,有的购买者称需要鉴定,让村里人先回家,过几天再去。在这个过程中,珠子很可能丢失一部分。二是在当时没有任何文物保护措施的情况下,打开古墓,碎裂的珠宝无计其数。有的红宝珠一见阳光就碎成白色的一堆,谁也说不清原因。三是“李半朝”墓地没有任何图片、影像资料,无法复原。如果没有“文革”,红坟、白坟的奇观能保留至今的话,一定能打造成一个闻名于北方地区的著名景点!因为连“李半朝”传说都已经进了天津市“非遗”名录了!作者:郭杰


    · 家谱下载

    · 县志下载

    · 县志馆

    · 文史资料

    版权所有:《【宝坻故事】》 => 《宝坻李半朝墓地被毁始末
    本文地址:http://www.baodi.cx/gushi/119.html
    除非注明,文章均为 《【宝坻故事】》 原创,欢迎转载!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,谢谢。

     您阅读这篇文章共花了: 
  •  本文无需标签!
   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关于我们 全国县志 手机版本后花园 版权所有:【宝坻故事】 站长: 宝坻故事主题:宝坻故事网
  • 文章:264 篇
  • 评论:0 条
  • 微语:1 条
  • 友链:9 个
  • 分类:4 个
  • 标签:0 个
  • 作者:1 人
  • 建站日期:2016-01-2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