宝坻县城地处北京正东,香河县之东(香河、蓟州、宝坻之三角地带,现归天津市管辖)。当年建设宝坻县城时,首先做一份规划图,然后按图施工,建成年代大约为金代,历经800多年的历史。笔者曾于20世纪70年代初前往宝坻考察,与原图作反复比较,当年建城之时规划十分完美,而今已大不相同,考其旧址,方可辨认,宝坻是冀北与京东之要地,城北紧临泃河,地势尚属开阔。
宝坻全城做东西略长的矩形,全城开东、西、南、北四个城门,每个城门都做有侧脚的大砖台,台上建设城楼,城楼两层,上覆歇山顶,十分壮观。各个城门都开券门门洞,城门外建造瓮城。从南门、东门、西门来看,瓮城城门全部开于城之右侧,唯独北城门外瓮城城门开于左侧。
全城四个城角都建有角楼,角楼也是建在突出的方形砖台之上,角楼做两层,开券门,楼做庑殿顶。在一座县城中建设四个角楼,这也是宝坻县城的独特之处。护城河不做直线河,当年建城时,故意挖出弯曲形状,每面部有四五个回弯,这一点是本城特有的,从全国各个县的护城河来看还没有这样的做法与式样。这一点也算是宝坻城的特色。
城内大街纵横相交,从南门到北门这一条大街是笔直的,直通城门而且街道又宽,显示出它作为主街的气势。东西方向的大街为二级大街,共3 条。南部第一条横街在东半城,东至东门,西至南门内大街。第二条是西城南横街,西至城墙,直达南大街,当中一条为西门里大街向东,通过南大街直达东城根的文昌阁;第三条横街东至城墙,西达城隍庙。这三条横街,哪条也不直通,这主要是全城规划时考虑到战事防御牲质的结果。
这座县城,在城内还有一条大河,南北贯通,从南城门东侧入城,弯弯曲曲穿过三条横衔,从北城墙东部出城,入口与出口全部由水门通入护城河。在一个县城里有河水贯通的案例是很少见的。
城里的公共建筑中,西半城有四大项,东半城有五大项。
县衙门:位于西半城的南横街,坐北面南。大街南侧有大影壁,大门为三门两低式,进即为大堂,建筑高大并做庑殿顶,其余都是附属房屋。
关帝庙:位于武庙,建在南大街西侧、县衙门东边。
城隍庙:位于西城的西北角,西北横街可通人。庙前大牌坊做三门四柱三楼式,十分壮观!进入牌坊即是城隍爷爷大殿,三间庑殿顶,并用直棂窗。
广济寺:位于西城门内大街的路北,坐北面南。在山门之后即是大雄宝殿,做三开间,重檐庑殿顶。大殿建在高台之上,显得十分宏伟壮丽,
大觉寺:位于大东门里大街路北,坐北面南。
文庙:即学宫,位于中横街路北,大门前有泮池,泮池与大河不相连,使用活水,这样处理,更能达到清洁、卫生的效果,
魁星楼:建在学堂的东侧。楼做三重檐,庑殿顶。魁星楼是供奉魁星之处。据《日知录》载,魁者“奎”也,二字通。奎星是北斗七星之一,同时奎为文章之府,所以以庙祀之,另外还有奎星庙、奎文阁、奎星楼,县城里这些建筑一般较为常见。
文昌阁:在东城根,正对中部的横街东端,文昌为神名,又是星名,本是梓潼帝君,四川人,姓张,名亚子,死后人们为他立庙,唐、宋时代被封为英显王,掌管文昌府之事和人间录籍。元代加封为帝君,普天之下学校皆奉祀之。
真武阁:建在城内东北角,北部紧贴北城墙,庙依高台而建,是一座八角形的高台建筑,在其上再建两层八角形楼阁。
这个县城虽然很小,但是在建设与规划时,却有几项其他地方没有的特色。
(1)在县城这一级中,建城不做角楼,即使是北京城,也只有东南城角楼和西南城角楼两个角楼,宝坻县城却做了四个角楼,这是第一个特色。
(2)瓮城的出入门方向与别的城不同,它是“三左一右式”,这是第二个特色。
(3)护城河不是紧临城墙,也不是平直的,宝坻城护城河弯曲且不规整,这是第三个特色。
(4)各城门的出入桥,并非正对城门楼,这样一来由瓮城出入时,必然生产“S”形路线,这是第四个特色。
(5)大河引人城内,在东半城方向通过,也是弯曲而过,这是第五个特色。
(6)从城内的公共建筑来看,有许多高台,构成高台建筑群,这是第六个特色。
版权所有:《【宝坻故事】》 => 《宝坻老城的样子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baodi.cx/gushi/193.html
除非注明,文章均为 《【宝坻故事】》 原创,欢迎转载!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,谢谢。